足迹
三线情怀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章 民工(第3页)

上一章目录存标签下一章

闲聊时,他们问起为什么要建三线,为什么选在这里。

于志歧回忆起自己在民兵团及厂办看过的文件,思索片刻后,说出了以下理由:

1969年3月2日,中苏边境爆了珍宝岛事件。

同年4月,部里在重庆召开会议,制定了一二三线和大城市的企业战略疏散、搬迁以及就地打洞的方针。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上级部门依据毛主席的指示,在加大三线建设的同时,相应推进了小三线建设。

1969年6月,省三线指挥部成立。

8月,指挥部派出小分队深入辽西山脉。

辽西山脉全长41o公里,起始于锦海市,终止于韩河市。

两市中间部位的山脉较高,长度约2oo多公里,纵深5o公里左右。

锦海市在这片山脉中有两家大二型国营企业,一家是煤矿,一家是铅锌矿。

这片山脉中还有朝河市的一家中型钢铁企业。

矿山和钢厂各有铁路线与外界相连,三线企业落户山区后,既有利于靠山隐蔽,又能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个闭环的军品生产区。

省三线指挥部与某主管部局协调后,决定搬迁建设八家军工三线企业,并协调其他部委搬迁若干家军品配套企业。省军区也决定在此新建三个战备库。

锦东厂的落户地点由省三线指挥部指定在锦海市威宁县八叉公社压儿山山脉附近。

为保障三线建设,1969年9月末,锦海市、朝河市成立了十几万人的民工团。

各县按照指挥部要求,从县里向辽西山脉的十七个三线建设工地修路、通电、通水。

威宁县民工团团长与政委兰小柱带领6ooo名民兵,顶着风雪,冒着严寒,吃着高粱米,啃着咸菜,从城里向山上进。

他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山,在各个山脚下、槐树旁支起帐篷,露天立起炉灶,炊烟袅袅升起。

市建设三大队到达威宁县时,民工团利用原有公路及新修的简易公路已经抵达八叉。

县三线接待站的同志带路,将三大队的同志送到八叉,不久后又把保东筹备组的同志也送到了这里。

三股力量汇聚后,压儿山下的三线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在这个偏僻山区,高差达二百七十米的坡谷地里,工地指挥部的领导与民工、工人一同参与建设。

由于汽车数量不足,大家上坡搬砖头,下坡抬石头。

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大家加班加点,只为确保工程能够按时完工。

可以说,民兵团是三线建设最早的保障力量,没有民工,就没有三线建设。

三线人理应向民工致谢,包括那些没有进入三线厂的下乡青年,以及农村户口却没机会进入三线厂的农民,然而,这份感谢却一直未曾说出口。

于志歧就在这6ooo人之中,他是18团4营9连的文书。

连长是他下乡时那个大队的民兵连长,指导员是八叉公社的妇联主任。

这位指导员可不简单,是民兵团里的红人。

别看她年龄不大,却成熟老练,在一群老爷们中颇具威信。

指导员是八叉公社程屯人,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一辈子不善言辞,却不知为何生了这么一个能说会道的女儿。

她出生时,家里已经有四个儿子,父母盼着生个女孩,结果如愿以偿,便找人给孩子取名为程桂枝。

程桂枝长得漂亮,或许正是因为漂亮,在男人主导的世界里,她的人生颇为顺遂。

初中毕业后,学校缺老师,她便当了小学代课老师。

过了一段时间,又成了学校团支部书记。

她在共青团工作中表现出色,得到了县团委书记的认可,被借调到县团委工作了半年。

文革爆后,团委书记倒台,她回到公社。

当时,公社的妇联主任遭到造反派批斗,公社新领导提议让她担任公社妇联主任。

民工团成立时,她找到兰小柱,要求参加三线建设,于是来到了9连担任指导员,离开时,公社安排公社文革造反派头头接替了她的妇联主任职务。

程桂枝拿着手令,与9连在压儿山会合。

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www.zwll.net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